KARDS|一号坦克B型
2025-10-24 22:38:20
发布于:广东
这就是我拿高薪干的活

一号坦克B型
关于图片:
图中的一号坦克 B 型正行驶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上,背景有硝烟和飞机(Bf 109 E),结合其在游戏中的设定以及二战历史背景,它可能是在参与装甲部队的地面推进作战,与空军协同,执行战场突击或战术机动任务,展现出二战时期德军装甲协同作战的场景。
https://ts2.tc.mm.bing.net/th/id/OIP-C.WwLgQO8CC76RCxCR1WElKAHaKZ?cb=12&rs=1&pid=ImgDetMain&o=7&rm=3(图片打不开,自己找)
简介:
一号坦克 B 型(德语:Panzerkampfwagen I Ausf. B,官方编号 Sd.Kfz. 101)是德国在二战前夕研制的轻型坦克,作为 A 型的改进型号,它不仅是德国装甲部队早期建设的核心装备,更是古德里安闪电战理论的重要实践载体,在二战初期的战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同时为德国坦克工业积累了宝贵的量产与实战经验。
1930 年代,受《凡尔赛条约》限制,德国秘密推进装甲部队建设,一号坦克最初以 “轻型拖拉机” 为掩护进行研发,核心目的是为德军培养坦克乘员、验证装甲战术,并搭建坦克工业生产体系。A 型投产后暴露出引擎出力不足、续航有限等问题,德国武器局于 1935 年下令基于 A 型部件升级改进,换装新型液冷汽油机并延长车体,最终定型为 B 型。
| 项目 | |
|---|---|
| 战斗重量 | 5.8 吨 |
| 最大速度 | 40km/h(公路) |
| 车体尺寸 | 长 × 宽 × 高) 4.42 米 ×2.06 米 ×1.72 米 |
| 乘员配置 | 2 人(驾驶员 + 指挥官 / 炮手) |
| 最大行程 | 170km |
| 传动系统 | 5 进 1 退变速箱 |
| 通信设备 | FuG 2 型无线电电台 |
装甲防护:车体采用多块装甲板焊接而成,由防火墙分隔乘员舱与发动机舱,最大装甲厚度 13-14.5 毫米(相较于 A 型的 6-13 毫米有所加厚),仅能抵御轻型武器射击与流弹,无法对抗反坦克武器及敌方坦克的正面攻击,防护薄弱是其核心短板。
武器系统:延续 A 型配置,搭载 2 挺 7.92 毫米 MG13 机枪,弹药储备 2250 发,分布于车体与炮塔两侧,主要用于压制敌方步兵单位,对装甲目标缺乏有效打击能力,这一缺陷在面对苏制 T-26 等轻型坦克时尤为突出。
实战服役历程
一号坦克 B 型参与了二战初期德军几乎所有主要作战行动,是闪电战战术的早期实践者:
1西班牙内战(1936 年):德国向国民军提供 75 辆一号坦克(含 B 型),配属秃鹫军团作战,面对共和军的苏制 T-26 坦克时,火力与防护的劣势充分暴露,仅能胜任步兵支援任务,此次实战促使德国后续坦克研发转向 “强化装甲与火力” 的方向。
2 波兰战役(1939 年):德军投入 1445 辆一号坦克(含各型号),占当时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,B 型作为主力,凭借机动灵巧的优势配合闪电战战术,有效压制波兰步兵与骑兵,掩护步兵突破防线,但在遭遇波兰反坦克武器时损失惨重。
3 法国战役(1940 年):配合二号、三号、四号坦克绕袭马奇诺防线,参与突袭法国首都,但其薄弱的防护在英法联军反坦克火力面前不堪一击,主要承担侧翼掩护与步兵支援任务。
4 巴尔干与东线战场(1941 年):参与入侵南斯拉夫、希腊及巴巴罗萨战役,初期未遭遇强力阻击,但在东线面对苏军装甲部队时损失巨大,巴巴罗萨战役首月即损失 172 辆,后续多用于反游击作战。
5 中国战场:1937 年国民政府从德国购入的一号坦克中包含部分 B 型,配属战车团第 3 连,参与淞沪抗战与南京保卫战,在当时是国军装备的先进装甲力量,性能优于侵华日军早期轻型坦克与装甲车辆。
至 1943 年,多数一号坦克 B 型因战损或性能落后退出一线,剩余车辆多用于后方治安战或改装为特种车辆,部分一直服役至 1945 年二战结束。
局限性
火力薄弱、装甲防护不足是其致命缺陷,随着战争进程推进,面对盟军日益强化的反坦克力量与先进坦克,一号坦克 B 型逐渐丧失实战价值,最终从主力装备沦为辅助车辆。
技能对照现实:
一“攻击总部升老兵”:对轻型坦克战术定位的还原
游戏中 “攻击总部” 的核心触发条件,本质是对一号坦克 B 型现实作战任务的精准映射。作为二战初期德军的轻型坦克,其火力(2 挺 7.92 毫米 MG13 机枪)与装甲(最大 14.5 毫米)均无法对抗敌方主力坦克,核心职责并非正面装甲对决,而是伴随闪电战攻势突破防线后,快速穿插至敌方纵深,压制后方步兵、摧毁指挥节点与补给线 —— 这与游戏中 “直击总部” 的目标高度契合。
而 “升为老兵” 的设定,则对应该坦克在实战中积累的战术价值。在波兰战役中,475 辆一号 A/B 型坦克作为北方集团军群的 “矛尖”,以 35 公里 / 小时的集群速度突破防线,即便面对波军 7TP 坦克时火力不足,仍通过 “绕后攻击履带” 等灵活战术完成任务;法国战役中,其 40 公里 / 小时的极速让法军 H39 坦克难以企及,德军甚至凭借其机动性实施 “坦克超车”,迫使法军误判兵力规模。这些实战中锤炼的战术经验,恰如游戏中 “老兵” 身份的进阶,是对其 “以机动补短板” 实战特征的浓缩。
二“回收卡牌再召唤”:量产规模与集群战术的具象化
技能中 “重新加入 1 张一号坦克手牌” 的循环机制,核心还原了一号坦克 B 型的量产基础与德军 “集群突击” 的战术逻辑。现实中,一号坦克 B 型量产 675 辆,与 A 型合计生产近 1500 辆,是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构成(波兰战役中占德军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)。这种大规模量产使其能够形成持续的突击浪潮,即便单辆坦克战力有限,集群优势仍能形成压倒性攻势 —— 这与游戏中 “循环召唤” 形成的持续战场存在高度一致。
同时,该机制也暗合了一号坦克 B 型的战场生命力。二战中后期,随着主力坦克的列装,大量一号坦克 B 型并未直接退役,而是通过改装延续价值:部分改为工程坦克、底盘训练车,部分则升级为自行反坦克炮(搭载 47 毫米捷克制反坦克炮)、“野牛” 自行火炮(搭载 150 毫米重型火炮)等变型车,形成 “旧车新用” 的持续作战能力。游戏中 “回收再召唤” 的设计,正是对这种 “持续投入战场、多形态发挥作用” 特征的抽象表达。
制作名单:
资料收集 kards player 豆包AI
图片收集 kards player 浏览器
文本编辑 豆包AI
创意设计 kards player 豆包AI
全部评论 4
要图吗?
我这有的
团队里也有9小时前 来自 广东
0有能找图片的网站吗,每次收集图片都很麻烦
9小时前 来自 广东
0
多多分享,谢谢。
昨天 来自 广东
0这就是我拿高薪干的活
昨天 来自 广东
02赞更新
昨天 来自 广东
0更新!
19小时前 来自 广东
0会的会的,几天后更
15小时前 来自 广东
0
















有帮助,赞一个